天才少年舍弃生命,用笔尖点燃了两朵向日葵。
这就是夏目圭遗作的全部。
耀眼夺目的两朵向日葵,浴火而生。
似燃烧、似发狂、似摇曳、似傲立、似肉棉、似锐铁、似滴血、似冻结……
种种复杂的印象在两朵向日葵间对抗着。
一个涉世未深的天真少年倒下了。
我无意去解读这幅画,而是将思考放入圭的生活方式之中。
究竟是怎样的姿态,才容忍几幅画穷尽其一生呢?
向美而生
人们尽管追逐着劳绩,却还诗意地栖居在天穹下大地上。
得益于维持生计不再能偷走午后的休憩,人们开始捧起一件又一件艺术品。小到工匠们把得意之作收藏进心里,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描摹再寻常不过的风景;大到炒作与噱头涌入会展甚嚣尘上,名家的遗产们卷入明争暗夺。
自第一团火在熙熙攘攘的欢呼中升起,人类就没有停止对美的追求。但美更多地作为生活的调味剂存在,作为人们认识自然的媒介存在。进入现代社会,美的可感形式——艺术品,却渐渐被替换成彰显“个人修养”的符号、投机资本谋取利润的工具。诚然,我们对美的向往并未减少,胸中有那么一团念想时也会借助美将其融化。但那些时刻总是被社会规训所局限:走在既定道路上的我们,只能从百忙里抽出一分钟蹲下身子,闻闻路旁的花香;为了不掉队、为了不时时惦记、为了不瞻前顾后,舍不得摘下一朵带在身上。
这种踏美而行的生活没什么不好的。我们的目的地是物质的沃土——足够我们安详地仰望月亮。月亮她很美很远,可我们打拼下了一片能独享夜空又饿不着肚子的一亩三分地。
这种故事中呈现的人生模式让人感到一种淳朴的清雅。它让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在郁郁葱葱的树荫遮蔽下蜿蜒流淌过一片片青翠的草地,最后汇入浩瀚的大海。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安详静谧,那么无动于衷,倒会让你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不安。
这种走马观花的生活无法走进「美」的深渊,因为它预设了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目的。
工具理性被奉为圭臬,「美」被降格了。
艺术家夏目圭,他不满足于仰望月亮,他要抓住月光。于是他不顾一切地不止地画着。
艺术家夏目圭,他向美而生。
我们很难去想象一种“向美而生”的体验。可能会共情他巨大的牺牲,终不能理解他对「美」那莫名其妙的执着。
“真的有人愿意为了这等虚无缥缈的东西,把身体都糟蹋了吗?”
“搞艺术也不必这么卖力吧?你怎么知道你就是千载难逢的天才?”
“或许艺术家的一生就是如此。”
这些疑问都只是在以己度人罢了。
我不知道你的心里有一种什么样的无限渴望像幽灵附体似的缠住了你,逼迫你不顾危险和孤独去寻找某个目的地,希望到了那里就可以得到最终的解脱,不再受那幽灵的折磨。
让史特利克兰身不由己的激情是一种创造美的渴望。这种激情使他片刻不得安宁,催赶他四处奔走。他永远是一个朝圣者,心中萦绕着对某个神圣之地的乡愁般的思念,而缠住他的那个魔鬼是冷酷无情的。
其实,圭并没有给人生设立更宏大的目的。「美」在某个时候给予他的惊鸿一瞥,驱使其砸碎社会规训的锁链——他从“康庄大道“上跑了出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此双脚便不再受拘束——不再被时间推着前进,“在什么时候办什么事”这类刺耳的话不再能跟上他的步伐。
圭驰骋在原野上,焦急地四处寻找着「美」。一处又一处,绝无疏忽;一次又一次,绝无放弃。所以,他才废寝忘食地在作品中描绘自己的内心。时间流逝不再能警醒他,物换星移不再能阻挠他。
原野上空空荡荡,没个路标来让直跳的心暂时安静下来。「美」究竟在何处?我所做的,怎么像是徒劳无功啊!
唉,这幅画又不满意……
但我可以肯定,我在向美而生。这次的人生,在那一天之后始终是朝向「美」的。
“如此执着,如此拼命。目的何在?作用何在?”
哪个人问出这句话的时候,说明他还没能从工具理性的掣肘中解放出来。因为他偷偷将“更大更远的目标”放在“找寻到美”之后了。耕耘-收获的二元叙事长期充斥着我们的双耳,这让我们不会惰于洒下种子,而让我们更多地看重果实的重量。还没备好过冬的存粮,哪有闲情雅致种下一株向日葵呢?好像,我们的人生,只有跑道终点那里有颜色。刺眼、刺眼,谁能视而不见。
万物中本就有美,或多或少。只是工具理性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只能看到很美很美的那些东西——艺术品。它们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所以我们才将其看作是沥青路边的花儿。可艺术品反映的,不就是万物本身吗?
向美而生,是对人生,对世界的「诗性言说」。
这种「诗性言说」,通过对人生、世界细细的观察与思考,将漫山遍野的灰暗解蔽了,把色彩还给了原野上的万物。万物于是澄明了其存在的意义,「美」就这样陈列在圭的眼前,既定的道路被抛之脑后,工具理性就此瓦解。
诗意从世俗价值的裂隙中绽出,圭也就找到了自己栖居于大地上的方法:他不应仅仅作为欣赏「美」的客体,而应主动寻找「美」,创生「美」。他确信这就是度过人生的不二方法。
“劳绩”固然应是追求之物,可圭渴望着诗意,一步一步地,去找寻自己心中的绽放的两朵向日葵。
向死而生
只有诗人或圣徒才会相信,只要辛勤浇水,在沥青路上也能养出百合花来。
他生活在梦幻中,现实对他没有任何意义。我能感觉到他是用自己狂暴个性中的全部力量去画每一幅画的,对周围的一切置若罔闻,只是全身心地捕捉他用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如果,今天没能用尽全力,我一定会后悔的……
因为,我看到了死亡——它就在我身边,随时都可能把我吞噬。
所以,不是我对绘画有多么固执,而是我手里没有多少时间了。
我无法想象未来能留给我多少日子,因此我更无法想象,把绘画这件事留到明天来做。
任何人都无法经验死亡。
但死亡是不可替代的、不可逾越的事件。并且,“死亡”本身确定,但其来临之时刻却无人知晓。
于是,世人大多在垂垂暮老或疾病缠身时才意识到“死亡”一直等着自己。等到那时,他们就会陷入一个两难:
- 抗拒死亡。什么金钱地位,什么功业名望,也不比续命来得实在。
- 接受死亡。审视着自己留下的痕迹,承认种种遗憾。带着留下的回忆,安详离开。
无论哪一种,看起来都过于无可奈何了吧?
倘若是谁年纪轻轻就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他也会陷入一个两难:
- 恐惧死亡。对终结的恐惧会让他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他明白死去元知万事空,一辈子交换来的东西全都在那一刻化为乌有。于是他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了,万物的价值随着日月流转同他越行越远。
- 消解死亡。他辗转反侧,思来想去,也无法解明死亡的感受与死后的人去向何方。他询问周围的家伙,得到的回答只有“你想那些没用的干嘛?”“活在当下,好好努力,然后享受生活。”这种话。于是他立刻从深渊旁跑开了,回到日常生活的轨迹。
两种选择,都没有真正面对死亡本身。
所以世人不断逃避第二个两难带来的焦虑。怎么逃避呢?歌颂现世的伟大,加入社会的大逃杀。我不否认这是人类从蒙昧中抽身并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但由此建立起来的现代文明确实把职员们异化成了甲壳虫。甲壳虫醒来之后想的竟然是“今天上不了班,会不会被辞退”!多么荒诞!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了什么东西忙忙碌碌,再也抽不出几分钟想想“死亡”这个可恶的老朋友。什么时候见识得到死亡呢?游戏中自己死掉的不甘心,剧情中随着角色死亡的“刀子”硬挤出几粒马上就蒸发的泪珠。
奋斗,为了上岸。去了个名头好气派的地方,巩固地位,幻想未来的生活。本以为走上正轨,可以不紧不慢地享受人生,可外力又拖着他在轨道上飞驰,为了老一辈口中“以后更美好的生活”,又不能松懈下来。明天,他渴望着明天,但他就看不到一个又一个明天翻滚过去后轨道的尽头。等到被允许稍作休息时,疲惫不堪的心灵又怎么能顾得上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他只是在一次次完成任务,然后一次次摘下果实。固然他的克己能换来一仓令人安心的滋味,摘得“死亡”这一最终果实的那一刻,他一定会惊恐地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根本没来得及完成吧。这个时候,贮藏下来的果实恐怕早已腐烂生蛆。这就又回到第一个两难了。
圭害怕这个无解的闭环。
他向着美活下去,死亡仅仅作为奔跑的终点罢了。所以他站在死亡的边缘时,没有向下俯瞰万丈深渊,而是眺望着自己仍然存在的那么一段人生。
他发现,人生好短。每一天都好短,来不及安排太多的事;每一天连起来还是好短,来不及追求太多的东西。所以圭心急如焚,今天、就现在,必须行动起来。一刻也不能停,一秒也不能浪费,必须属于自己。我必须从紧凑的时间里创造出艺术与意义来,不能和他们走一样的路了——那样一定会失去自我。
他又发现,人生好长。每一天都好长,安排什么是自己说了算的;每一天连起来就更长了,追求什么是自己说了算的。所以圭如释重负,长舒出一口气。时间是足够的,自己身上的每一秒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今天,明天,后天,直到死亡之前,都是自己的。思想之所触及,都是亟待我去创造的。
这时候,「死亡」又是什么呢?
站在「死亡」边缘,看到了如今的我们同「死亡」距离。反之亦然,我们在看到了自己正在走向死亡。
「亡」(Sterben)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终点,活着的我们永远站在其阴影之下。
「死」(Tod)就是向着「亡」前进的过程,活着的我们永远处在其伴随之下。
生命好比是进度条,前者是进度条的末端,后者就是进度条上生生不息的锚点,指示着我们走到了哪里。所以,这样解释的「死」就不是一个未来事件,而是当下存在的最强证明:我向终结前进着,故我存在着。
从这二者的互相映射中,圭看到了面对死亡的另一种方法。我活着,我存在着,我不久后就会迎来终结。过去已经被抛开,未来即是不断进行着「死」而后「亡」接踵而至。我存在于现在,我只能决定当下的行动。同时我清醒地认识到死亡的存在,那时一切未完成的、未珍视的东西都将化作遗憾将我淹没。于是,现在的我将抓紧一切接近我期望的自己。如果自己期望的东西也没有意义,那还有什么值得去做呢?仅仅为了功名利禄吗?抑或是为了谁能满意呢?这份赤子之心将会交付给往后的每一个现在。我会活在脚下锚点所经历的每一条刻度,我会用我所热爱之物填满生命的进度条。(双重的两难都被解决了。)
——也就是,活在「死」中吗……
所以,圭不停地挥笔,日日夜夜,燃烧生命。
他别无选择,他乐此不疲。
因为他,向死而生。
向阳而生
于是,圭把自己关进了天昏地暗的小屋。
来吧!让我们走进他的心灵。
从最黑暗的角落出发,我们踱步向前,一片一片剥开蝉翼般的荫蔽。随着我们脚步阵阵,黑暗的浪涛渐渐驱散开来,每让出一点路,就向前方递出一丝光线。条条线结成束,在我们的视野被淡淡冷光充盈的那一刻,借着紫蓝色的斜照,黑暗从脚步开始退让,越过我们的面孔。圭瞥见了从混沌中现身的我们——我们望见了自混沌中挣脱的圭。
我想,我们无需打断他作画,也无需因其憔悴面容而徒增忧虑。因为我们能够理解他对创造美的渴望,也明白他比任何人都珍惜这个能够继续作画的当下。这背后的代价,没有人比他自己更清楚。
圭的心灵将画布上熹微的灯光徐徐咽下,化作色彩跃然纸上。他仿佛将全身的气力都集中在双眼与手腕,其他部分就耷拉在脑海之外。目不转睛,屏息凝神,心无旁骛,却瘦弱到流不出一滴汗。这样的房间分不清昼夜,这样的心灵也不知何为停歇。哪怕前方是悬崖绝壁,圭摸着黑也要跳给全世界看。
支撑他苦行僧般生活的,除了连次数都固定不下的简餐,还有他的生命。
圭铁了心要向着「美」而活,向着「死」而活,这也是为何他不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一座避风港,然后压缩人生的一切只为提高效率。这么做无疑是将自己抛入一片漆黑,唯独点燃炬火才能看清脚下的路。这炬火就是他燃烧生命得来的。黑暗的过往让圭以为,生命就是自己眼前的东西,就是这短短的一程。损不足惧,尽不足惜。
但他不知道,阳光,是可以延长生命的。
啊,没错。我们来到这个阳光无法抵达的小屋里,就是为了接他回来。
“出去吧,圭。”
“这并非是背叛你所坚持的生活,也不单单是帮你汲取作画灵感。”
“阳光本身,就是一种养料。”
“来,抓住我的手。从今往后,到那阳光下生活吧!”
把他从炼狱中接回旷野。
……
圭驾驶音速,驰骋在他的道路上。
载着年幼的徒弟,沐浴着阳光顺心流而下。他们大声呐喊,任凭劈头盖脸的风拂过面颊,扬起发梢。氤氲在空气中的水珠因阳光的炙烤而消散,撒播出海浪的咸味与泥土的香气。昨晚,圭依旧独自忙碌到眼睑压垮了面部肌肉,今天他又能将风景迎入眼帘了。阳光在瞳孔中散射出七彩,披挂于世界之上被机车层层推开。天际溶进海色,雨云铺作粉底映入水面,远处的群山与城市藏进阳光,身边的花草与笑脸缀上阳光。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比昨天更加热爱自己的人生,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那不过是路边的野花,自己要寻找的可是心目中最美丽的向日葵啊!
“开什么玩笑!”
圭就如同向日葵的种子。尚未萌芽时,必然要在一番黑暗中同宿命缠斗,破局的机会稍纵即逝,因此不允许丝毫怠慢。可一旦破土而出,它的生长就必须向着阳光,向着阳光普照下的世界。人生与世界就在这一刻重合,映照出的是一片新天地——生活。
阳光,通过名为“生活”的魔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长。
曾经的圭,为了内心的执念,毫不犹豫地将生命当作消耗品。它或许确实应当被如此使用,但一味燃烧的生命所传达给身体的,只有痛苦这一种滋味。痛苦反过来折磨心灵,心灵又会更残暴地虐待生命。
现在,来到阳光下的世界之后,这个痛苦的循环,被蓝、健一郎、直哉、心铃以及美术部的大家打破了。
世界被阳光点亮,圭的人生里涌进了世界。
起初,他甚至不情愿去整理个人形象。良久,他才可以笨拙地同别人说上几句话。他甚至又打算逃进黑暗中了……
门也没有!艺术不只源自你的人生,也不只源自这个世界,艺术源于生活——所以你就看着我修理那辆破车子吧!
圭静下心,甩开树荫下的座位,甘愿站在阳光之下。
一天、一天、一天、一天、又一天、又一天、还是一天……
一周后,好不容易修好了。
啊~阳光下好无聊,根本不像第一天来到时那么舒服。
说什么呢!生活就是这样,又单调又枯燥又乏味的日常,其实是我们残缺的人生与这个残缺的世界在不断磨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会像是为了完成什么似的早早报销。找准零件,卡好齿轮,把油箱加满,从头到脚擦个锃亮。坐上去吧!我们一起去看看新的风景!
阳光下的原野……
这是世界的新景象吗?不是!这是人生的新阶段吗?也不是!这片风景只属于你的生活!
这个时候,你的心灵一定能感受到更加宝贵的东西吧!没错,那就是全新的生命体验。为了守住它,你会驱使心灵去铭记、去绘画!「美」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概念,它并不绝对,因此你不必心急。你的「美」,一定藏在你还未认识的生命历程中。离开那间小屋,迈开步子,才能不断将生命扩展。那样的你,才能一点一点发现属于自己的「美」,而非什么人什么技法什么流派评价的标准。
所以,你要向阳而生。
在阳光下,你才能看清自己,看到世界的美,生活就是慢慢调整至二者同频共振,「美」就是三者的和谐共生。乘着阳光铺就的道路大胆向前,然后再与他人不卑不亢地交流。你的生活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也可以溶进每个人的因果交流之光。
总有一天你会经历非常非常痛苦的事,任凭你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改变。接受它吧,那也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心灰意冷之余,走出去,去那洒满阳光的原野上。不管天气是热还是凉,静静感受那暖意、那怀抱。阳光将你我联通遍及整个世界,静静地感受,它会给你最深刻的安慰。世上没有同一片天空,但我们在同一个太阳之下。
阳光会引领你从生活走向前路,也会迎接你从悲伤回到生活。
向着阳光,圭生活下去了。
向日葵茁壮生长,终于绽放出耀眼的花朵。
一个个印象从画中倾洒而出,那一定是圭对生活的心绪与向往。
开花后的向日葵,再也不为追逐太阳而挪动身子。
不,不要为之感伤。
它并非失去了向阳而生的气魄,亦非变得冥顽不化。
而是,
花瓣上的热情亮得扎眼,花盘中的深邃暗得平静,
从暗中脱胎出的金色,无疑是世界中新的太阳。
给他人温暖,为他人引路,
拥抱自己的生活,
向日葵,在阳光的呼吸中淬火,屹立而生。
后
本篇中,画来自文森特·梵高;引文均来自《月亮与六便士》;哲学思想均来自海德格尔。
游戏中圭的那副画,就是把梵高的作品倒过来调调色,然后拿个画架挡了一下。怪不得笔者只看露出的一半就能感受到强大的张力。